查看原文
其他

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6.6《统计与概率》微课视频及练习

点蓝字关注我→ 中小学学习站 2021-08-08
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小学学习站,可每天获取免费课程!

微课视频辅导统计


微课视频辅导概率

课本再现


课后作业

答案:

1.(1)平均数:148 中位数:144 (2)中位数

2.(1)《故事天地》 1-20%-15%-20%=45%

16÷20%×45%=36(人)

(2)16÷20%×15%=12(人)


教学设计

统计与概率

教材第96~99页。

1. 回顾所学的统计知识,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,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。

2. 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,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统计图,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、描述,并对事件作出合理的预测。

3. 进一步了解数据的收集、整理和分析、描述的全过程,渗透统计的思想。

重点:进一步了解数据的收集、整理和分析、描述的全过程。

难点: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,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统计图,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、描述,并对事件作出合理的预测。

师:同学们,统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。我们在做一些事情之前,要先收集、整理和分析数据,才能得出结论。例如,学校为了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情况,就需要收集学生身高、体重等数据。统计就是帮助人们收集、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。今天我们就针对“统计与概率”进行整理和复习。

1. 统计与可能性。

师:我们学过哪些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?

生1:学过统计表,还有平均数。

生2:学过条形统计图、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。

生3:知道用来描述数据的常用统计量是平均数。

……

只要学生回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,并鼓励学生把内容说详细。

2. 统计图特点。

师:我们学过的三种统计图,各有什么特点?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?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。

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活动;教师巡视了解情况。

师: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?

学生可能会说:

•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。当我们需要形象、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时,就应该选用条形统计图。

•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。当我们不仅要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,而且还要直观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时,应该选用折线统计图。

•扇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。当我们需要直观表示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时,就可以选用扇形统计图。

3. 调查统计。

师:数据的收集、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?在小组内讨论交流。

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;教师巡视了解情况。

组织学生交流汇报,明确:

(1)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。

(2)根据调查的主题和数据设计调查表。

(3)确定调查的方法。

(4)进行调查,确定数据的记录方法。

(5)分类整理数据,绘制统计表、统计图。

(6)分析数据,描述数据并作出合理的预测。

师:你能设计一张调查表,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吗?可以参照教材第96页表格。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。

4. 解决问题。

(1)教学“教材第97页第4题”。

① 用统计表、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、具体。

提问:画统计表、统计图时我们该考虑什么问题?分别用什么统计图、统计表来表示上面的数据呢?你是怎样考虑的?

同桌互相说一说。

生1:六(1)班男、女生的调查数据可以制成统计表,也可以制成扇形统计图,这样不仅可以清楚地表示出男、女生的人数各是多少,还能反映出男、女生的人数分别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。

生2:六(1)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调查数据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,这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喜欢各项运动的男、女生的人数各有多少。

②分组合作制图。

小组长拿出课前教师发放的制图纸,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。每个小组6人,每2人完成一种制图。

小组汇报,实物投影展示。评价学生的制图。

师:画扇形统计图前我们要做什么工作?

生:求出每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。

③分析统计图。

六(1)班男、女生人数统计表

出示讨论题:根据以上统计图表,你得到了哪些信息?

师:大家先思考一下,再由小组长安排组内每个人轮流说一说自己所制的图。

分组汇报。

学生分析:可以看出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一些。喜欢足球的男生比全体男生人数的50%还多。乒乓球是男、女生共同喜欢的,人数一样多。

提问:除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,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?

(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测量、从各种媒体中收集现成的数据,在各种统计公报中收集现成的统计图)

(2)教学“教材第97页第5题”。

①提问: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?

学生的身高最低是1.40m,只有1人;最高是1.58m,有3人;身高1.52m的人数最多。

体重最轻的是30kg,有2人;体重最重的是48kg,有3人;体重39kg的人数最多。

②小组合作讨论。

•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各是多少?

•小组讨论,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?

•如果把全班同学编号,随意抽取一名学生,该生体重在36kg及以下的可能性大?还是在36kg及以上的可能性大?

③小组汇报。

•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(1.40+1.43×3+1.46×5+1.49×10+1.52×12+1.55×6+1.58×3)÷(1+3+5+10+12+6+3)≈1.50(m)。

第二组数据的平均数为(30×2+33×4+36×5+39×12+42×10+45×4+48×3)÷40=39.6(kg)。

•平均数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。因为平均数与全班每位同学都有关系。

•39kg及以上的可能性大。因为39kg及以上体重的同学较多。

④归纳小结,反思提高。

师生共同总结对平均数的认识。

•平均数: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,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地引起平均数的变动。因此平均数能较充分地反映一组数据的“平均水平”,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。

小结: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。

【设计意图:复习课,不再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机械的重复,而是在重温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,对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进一步归纳概括,达到熟练、透彻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认识上有一个大的提升,从而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飞跃】

师:在本节课的学习中,你有哪些收获?

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、体会。

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